文案详情
导航

秦腔秦韵系列“陕北说书”艺术专题片第一集解说词脚本

文化专题片 1014 136



秦腔秦韵系列“陕北说书”艺术专题片第一集解说词脚本


 

(开镜画面:三弦、琵琶、甩板、蚂蚱蚱等陕北说书乐器)

字幕:世界上任何一种美好事物,皆有它诞生的根土、成长的逻辑、存在的价值及其生命力进化的道理;人类创造的任何一门艺术,皆有它历史的成就、社会的效能、文化的地位。“陕北说书”何尝不是如此?“陕北说书”是陕北区域营养丰富的地方古老文化风味,是这块土地上芸芸众生百尝不厌的原生态精神快餐。

 

(推出片头--------)

书归正传

 

第一集     书  源

 

(镜头:宇宙、地球运行状态)

解说词:地球是浩瀚宇宙间美丽的一颗行星,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则是这颗蓝色星球上亮丽的一片风景,在这片绚丽烂漫的风景中,绽放着一朵古老独秀别样鲜艳的奇葩,这就是----陕北说书。

(两位说书人镜头。弹三弦与琵琶)

书词:开天辟地有纪年,

三皇五帝留人烟,

尧舜汤禹多有道,

殷纣无道乱乾坤。

周有三十六王子,

汉有二十四帝君,

唐有一十八宗祖,

宋有九朝八帝君。

唐坐西来宋坐东,

朱元章登基坐南京……

(镜头:雄浑的黄土高坡、汹涌澎湃的黄河。随之是原始社会劳动场景。原始人打造石器、开弓射猎情景。半坡博物馆中原始社会劳动情景的幻影与蜡像)

解说词:岁月积厚土孕育华夏千古文明,黄河纳百川滋养炎黄代代子孙。中华民族的根在陕北桥山,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无疑也在陕北。陕北说书这门民间艺术在中华民族汹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,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忽视。人类是追求精神生活的高级动物,劳动创造工具,劳动创造艺术,这是勿容质疑的事实。我们的祖先在打造石器、开弓射猎的奇妙声响中,迸发出原始音乐的火花、萌动了最初制造乐器的思维。人类也是最善于表达内心丰富感情溢露欢快笑声的动物,在原始的生存生活状态中,要产生欢乐释放笑声,就要有人亮嗓唱歌、有人讲逗乐开心的笑话、趣事,这应当是“陕北说书”有说有唱的最初表演形式。

(解说词演绎剧情故事)

书源解说一:陕北说书源于三皇。

根据“陕北说书”一代宗师韩启祥留下的录音资料讲,陕北说书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诞生于三皇治世之时。说他的师傅亲口告诉他,很久很久以前,陕北地方一山村有户贫苦人家,弟兄三人,都被逼给奴隶主干活。弟兄三人不愿受压迫,多次进行斗争。残忍的奴隶主为镇压并防止他们反抗,将老大剁掉一只手,将老二打坏一条腿,将老三扎瞎了双眼。后来奴隶主又将他们弟兄三人赶出府门,弟兄三人相依为命,乞讨为生。有一天老大拾起两片木板,走到有钱人门上边敲边说唱,讨得主人喜欢,给予很多食物。随之他们动了灵机,又拣到两根干羊肠子绷在木板上,弹出悦耳的声音,又捡到一只死蝎子尾巴连接到木板上,弹出的声音清脆明亮。这也是三弦、琵琶的最早雏形。后来他们日渐改进完善,造出了人类第一把三弦、第一把琵琶。弟兄三人悟性很强,有了三弦、琵琶后,他们感觉到还缺少什么?有一天,他们灵机一动,捡起两根小木棒敲打出音,与三弦、琵琶之音交响更好听。随着不断实践摸索,他们干脆将木棒修成板,绑在腿上自打自弹,还省人省力,这就是最初的甩板。运用这几件乐器伴奏说唱,吸引了大批的听众,他们以此为业谋生,很受欢迎。后来老大老二到了山西,老三留在陕北娶妻生子,收了十八个盲人徒弟,交给每个徒弟一种曲调,这就形成了陕北说书的“九腔十八调”。随着一代一代不断改进,把两块木板连在一起就叫“莲花落”。后世又发明了落子调、单音、双音、慢板、快板之分。

另一传说是三皇发明了说书。三皇即天皇、地皇、人皇,史学家定义不一,有的指盘古(天皇)、女娲(地皇)、伏羲(人皇),有的指伏羲、神农、黄帝,有的指伏羲、神农、女娲。总之,陕北书匠到了五月五端阳、七月十五三皇庙会上,不管你是南来北往,只要说书就管饭给钱,多少年来已形成风俗讲究。

虽言传说无史可证,但此传说也无据可否定。证明陕北说书历史源远流长、十分久远。

从此传说我们可合理推论,陕北说书这门艺术是上苍安排给残疾人的特殊职业,更是上苍赐予盲人的一个糊口饭碗。大凡智力健全的盲人,眼前虽说一片黑暗,心中却分外明亮,器官功能的转移,智商代偿、生理借用,使他们拥有一般明眼人难以具备的过耳不忘的超强记忆力,这也是盲人从事说书职业所具备的先天优越条件。

(镜头:西周、春秋时代盲人乐官工作情景)

书源解说二:陕北说书源于西周

中国上古时代,礼乐一体。乐器演奏的天籁悦耳之音、歌声蕴涵的动听陶醉之韵,无不让人心爽神润。以礼而导、以唱而教、以乐而化,用礼仪与音乐教化民众,是上古统治者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,这也应当是孔子主张“礼乐兴邦”的前史论据。那个时代盲人乐官拥有崇高的政治社会地位缘由于此。世间好景难以永恒,随着时代的演进、政治的变革,统治者愈来愈注重并完善国家机器驯服民众的威力,“礼”淡化为作秀之举,“乐”转化为纯娱乐工具,宫廷里以“乐”为职的盲人乐官渐渐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流向民间,慢慢沉入社会底层,组成为以说唱为生的民间文化主体。

书源解说三:陕北说书缘于《诗经》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千古传诵的诗经自然产生于人民群众。诗经中好一部分为民间口头创作,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。《诗经》内容十分丰富,大部分是宣讲故事,通过故事反映压迫与反抗、战争与徭役、劳动与爱情、家庭与生活、祭祖与聚餐、风俗与婚姻等,全面记录了西周至东周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。

从《卫风.硕人》一篇我们看到讲述故事的生动鲜活。

硕人其颀,衣锦褧衣。齐侯之子,卫侯之妻。东宫之妹,邢侯之姨,谭公维私。

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

硕人敖敖,说于农郊。四牡有骄,朱幩镳镳,翟茀以朝。大夫夙退,无使君老。

此诗用陕北说书书词表述即是(书匠说唱)

弹起三弦定好音,

在座各位听分明。

话说那庄姜生的俊,

杨柳细腰竹竿身。

她是齐侯的姣千金,

出嫁给一国之君卫庄公。

高门结亲攀高门,

国君之间都沾亲。

 

她本富贵小姐的身。

手指就像剥皮的葱,

皮肤光润如凝脂

脖子白净真迷人。

满口银牙碎纷纷。

柳叶眉,细又弯,

笑起比那仙女下凡尘。

 

庄姜许配卫庄公

路途遥远歇农村。

四匹大马拉车行,

朱红马饰好威风。

婚车进了卫国门,

文武官员贺不停,

国有大喜早退朝,

君主安歇龙配凤。

由此,诗经与陕北说书有血缘关系,不无道理。《诗经》当是最早的书词,而今的书词则是《诗经》的历史延续。

《杨宗英下山》中一段人物出场书词与《卫风.硕人》中对庄姜出嫁描叙基本相同。(书匠说唱镜头)

白天祖下了山寨门,

抬头往前看分明。

宋营过来一支兵,

满荒野地灰蓬蓬。

营中闪出将一名,

顶盔贯甲好威风。

大枪旁边鞍桥挂,

手执钢刀快如风。

中国是诗的国度,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,诗是象征文明的重要成分,而诗教是圣人为中国发明创造的救世良药。春秋战国时代,假如你不学《诗经》,你连说话资格都没有。那时学《诗经》,可不是自发而为或个人爱好,也不是闲情雅致,而是生存发展必须练就的一项重要技能。上战场打仗,要诵诗以明志鼓气,宴会上敬酒,要咏诗以述意言情,就是求仕报国,也要通过诗的方式表述陈情。《诗经》不仅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发射塔,也是我们祖先探寻文明的指路灯。古人从诗唱中寻求精神寄托,从诗吟中抒发志向情愫。比如刘邦,他基本没年过多少书,但他的诗却气势非凡,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”,诗显雷霆万钧之力量,意涵气势磅礴之情怀。还有朱元璋,出身贫苦,未上过学,可他借题发挥非常巧妙,曾为阉猪之事,信口吟出一联,言外有意,意义非凡,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斩断是非根”,蕴含深邃佛学哲理,显现一代开国帝王智慧。

千百年来,陕北说书艺人读书识字者不多,但他们创作的书词却表达精准,畅酣淋漓,动听诱人,震撼人心,这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诗教基因的遗传。

中国梦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,而中华民族复兴的主旨就是文化的复兴。流淌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陕北说书,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,应当振作起来,宣传鼓动,教化民风,奉献黄土地啦啦队的正能量。

书源解说四:神话流传演绎。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始祖,是远古时期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集成,更是一个民族发展之初的信念寓意,蕴含着无限的梦想与高远的追求。华夏民族的神话无不彰显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勇猛无畏、奋发拼搏、敢于移山倒海、揽月射日的伟大精神。

《盘古开天辟地》,讲的是遥远的太古时代,天地不分,世界一片漆黑,盘古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忍受下去,他摸到一把巨斧,向黑暗劈去,分开了天地,创造了一个新世界,自己也最终累到。他的呼吸,变成了四季风云,他的声音,化作隆隆雷神,他的双眼,化作太阳月亮,他的四肢变成东西南北,他的肌肤变成辽阔大地,他的血脉,变成了江河湖海,他的汗液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。此故事直至三国时吴国徐整才用文字收编入《三五历纪》。之前漫长的时间里,皆是民间口口相传,担当这样相传责任的主要是说书艺人。

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兽各有象征,其中青龙是至高无上威严安泰的化身,白虎则喻有避邪禳灾惩恶扬善的神力,玄武是龟蛇组合,代表长生不老,朱雀又称凤凰,播撒吉祥幸福。过去,医疗落后,陕北地区有人身上着风过敏,起来疙瘩,奇痒难受,根据说书艺人传授,用毛笔在胳膊前胸后背写上“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”字样,有时果然见效,按书匠所说,这是神兽护身,必然大吉。

数百年中,游走于民间的书匠,除过说书外,大多还为老百姓土法治病、打卦算命、安神谢土、驱邪禳灾,似乎无所不能。

(选取涉文资料镜头)

专家孙鸿亮谈陕北说书,(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、陕北民歌研究中心主任)陕北黄土高原历史悠久,是一个多种文化形态的交叉地带。距今三万到五万年前,无定河边的“河套人”和洛河东岸的“黄龙人”就曾在这块土地上聚居,繁衍生息。陕北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。陕北说书起源于上古巫瞽,即盲人乐官。原始氏族时代普遍存在“盲目先知”的信仰,生活在黑暗中的瞽者因其“目无所见”,反而被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,能与神灵沟通、预知吉凶,因此,在“巫”文化时代,瞽与巫同职,都是占卜、祭祀活动的主角和参与者。先秦时代,占卜、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国家大事件,作为仪式的参与者,瞽矇不仅延续着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,同时也赋予其歌乐仪式化的特点。春秋后期,诸侯争霸加剧,周王室衰微。伴随着礼乐文明的终结,瞽矇逐渐失去宫廷音乐主角的地位,淡出宫廷,泯入民间,成为一种失落的文化主体角色。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  • 资讯
  • 最新问题
已经到底啦!
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
预约成功后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
预约成功
您已预约成功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
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
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
抢先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
提交
复制成功 微信号:rhdlseo 添加微信好友, 详细了解! 打开微信